close

      

(文: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曾筱淨)

 

        從去年因為課堂的實習活動,接觸了台少盟(全名為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每次跟別人介紹都覺得好繞口阿XD),觀察、協助與參與了一系列兒童及少年代表的講座、培力活動,讓我得以深入瞭解兒少代表的設立、目前執行狀況。從最初的接觸到這次擔任Up to youth工作培力坊的側寫紀錄,也快要有一年的時間了,很想要紀錄下這段過程的心得感想。

 

        先談談少年諮詢代表,少年諮詢代表的制度其實是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0條中「主管機關應以首長為召集人,邀集兒童及少年福利相關學者或專家、民間相 關機構、團體代表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代表,協調、研究、審議、諮詢及推動兒童及少年福利政策...... 必要時,並得邀請少年代表列席」。(我知道法條很長,但重點是最後一句噢!)透過台少盟的努力催生,目前全國有些縣市(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彰化縣、台南市、屏東縣、宜蘭縣、台東縣以及高雄市)已經落實培育兒少諮詢代表的活動方案,透過適當的培力、交流、參與及發聲等管道,落實從青少年及兒少角度檢視政策,並在兒少委員會有提案機制,有效提升青少年及兒少實際公共參與知能。不過,少年諮詢代表制度說起來,知道的人並不多,而且運作時間不到五年,算是尚在發展中的一個制度。


       很多人會問說,少年諮詢代表能做什麼?總結來說,是希望少年代表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對青少年或兒少議題關心、提供意見給政府參考(在各縣市的兒少委員會發聲以及做提案報告)。然而,說的總是比做來得簡單容易,在實際運作上,從遴選兒少代表、兒少代表的培訓一直到兒少代表在委員會上的意見表達與提案,或多或少存在著問題與困境,以下是小小的歸納:

 

遴選少年諮詢代表

 

      各縣市依據法令條文,對於少年諮詢代表的遴選、組成有不同的規定,像是年齡資格、特定族群保留名額等。在幾次接觸不同縣市的少年代表發現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有些縣市的少年代表組成單一不夠多元,舉例來說,有一個縣市總共12位少年諮詢代表,其中有9位高中生,他們同是國中同學,另外3位其中2位是國中生、1位是安置機構成員。我覺得並不是說組成多元的少年代表才能夠真正反應全體兒童及少年的聲音,但是,一群來自不同背景的兒少代表,能碰撞出的火花、提供的意見聲音一定更加精彩,亦能促進兒少代表本身思考多元想法、增進不同團體以及族群彼此間的對話。

 

少年諮詢代表的培訓

 

      想想,一位普通的國中生、高中生,若沒有經過訓練,加上台灣教育環境多半強調成績、升學,並不鼓勵學生勇於表達想法,一時要一位少年諮詢代表在兒少委員會上發聲或是將自己的想法整理、彙集成一個提案報告,是不太可能的,過程中需要有適當的培力與練習。不過,由於各縣市政府給予少年諮詢代表的培力與訓練有所差異,甚至有些縣市並未提供相關課程,只是讓少年代表直接參與委員會(白話來說是面對一群成人委員和專有名詞一堆的會議記錄),很有可能讓這個制度淪為制度,而無法發揮真正的目標與價值。

 

少年諮詢代表在委員會

 

      在這次培力營中,聽到一位兒少代表發表自己參與兒少委員會的心得,他說:「那一次在委員會上,因為看不懂會議記錄上的名詞,有向委員提問,但是委員聽到我們的問題,是笑我們,讓我覺得很不舒服」。這位兒少代表的經驗,可以總結出他們在委員會上時常會碰到的狀況—成人委員不尊重、敷衍的態度。成人委員對兒少代表聲音的漠視,認為兒少代表的想法不成熟等,可能與「囝仔人有耳有嘴!」、「囝仔人懂什麼?」的價值觀有關,在現今社會依舊流行尚未被扭轉。

 

      從種種的參與中感受到,台灣青少年權益是不被受重視的,相同的社會資源,在主流的政治考量以及社會價值觀下,多半將這些資源投注到其他的區塊之中,結果將使得國家傾向於分配有限的資源在其他的社會福利中、或是給予有特殊福利需求的青少年,反而無法通盤考量青少年的福利問題以及相關的政策制定;又在不符合主流政治利益下,青少年缺乏相關的參政權力(如投票權),使青少年鮮少能夠站在大眾面前,或是進入公共領域中與政府單位協調。然後,在這段與台少盟與少年諮詢代表接觸的日子裡,看見了台少盟在青少年政策上所做的努力,還有各縣市兒少代表不論是在體制內與體制外所作的努力,正試圖跳脫社會框架的局限。

      最後,分享一首在培力坊中聽到的好歌! 感謝這次培力坊的工作夥伴,還有,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有許多默默的一群人,為著「讓台灣更好」的信念,努力著,以各種不同的方式。


 

      工作之餘,不忘到處走走逛逛小旅遊:P台東鐵道藝術村&台東海濱公園。

arrow
arrow

    少年ㄟ亮起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